《江海月明》
“你怪于制度,但制度不是万能。不得其人,再好的制度也会扭曲乃至于走向反面。人的作用不可轻估。”“我常得罪人,我能够做到:得罪就得罪,同时预及后果。因此,我不悔。若是一时意气,事后我必检查痛责自己的愚蠢、轻率。人要自诲而人诲之。人生的精力、时间有限得很,你们当然不能自取烦恼。”人生在幸与不幸的事来临之时,总想向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倾吐,在思想上得以整顿,然后再鼓起勇气迈步。也是一种安慰吧。...行政组织机构的按部就班的职业习性...只有上下级的等级秩序和毫无生机的行为规则,它是理性的,却只是理性的“克己复礼”,这是一个机械而抽象的世界,带给个体生命的只有压抑、无聊和疲惫不堪之感,谨小慎微,像老鼠似的窥视着周围的一切,面带僵尸似的模式化的笑容,严密地掩藏着内心的真实动机。...“为世俗所累”是严实的生活真相,它带给人的常常是“真是烦透了”的感受。
最近在看江海月明这本书。之前已经说过,一个法学界的中学者怀念一个法学界的大学者。为什么这本书这样吸引我?事实上,我最近沉迷于一些“原型文化”的书。原型用的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含义,即发生在象征系统之前的一切原始概念的总和。说这些学术定义没有意义,总之我想接触不同文化的第一手史料,感受深深浸泡在某一种文化之下的人下意识说出的东西。从此处我能看见文化最原始的素材,从而补足我总是忽略事实与细节的短板。这本书的作者与被纪念者都是深在中国文化之人,无论是他们饱经风霜的人生轨迹还是他们的学术路径。
原型文化的书,除了这本,还有一本是椿树昴。一个从柏林归来的计算机博士,在与我一样的年纪在大西北的深山中渴水地饱学。
我不再概括。概括也是我应改的陋习。
除此之外,是因为这本书对苦难如此直面的态度。纪念伟人的书,写的光明正大的不在少数。但是以我的蟑螂心态,对那些叙述有天然的抵触。但是这本写的相当实在。我认为,纪念值得纪念之人,与其写他们如何成功,写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生命中的纠结与痛苦更有意义。因为苦难是人类最为相通的情绪,与苦难的博弈,恐怕是比享乐人生更为恒久的话题。
另外,这是一个“如何写伟人”的话题。写伟人常常变成写假人,但是这本书没有。
当然,叙述本就是失真的,只是多少的问题。越细致和客观的叙述,越接近原型,也就越显得真实。
对于我最关心的问题也有很多很好的回答。可能作者写下这些都是无意,但是都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问。
1.
2.
3
无论是求古,孔子学说中淳朴的存在主义,还是